核心原理:微电流“走身体”
这种仪器工作的基础,主要靠一种叫生物电阻抗分析法(英文简称BIA)的技术。简单说,就是让一股非常微弱的、安全的电流通过你的身体,然后测量这股电流在身体里“走得顺不顺”。
- 电流喜欢走“水路”: 我们身体里的水分(比如血液、肌肉里的水分)是电流的好导体。电流通过含水分多的组织(比如肌肉)时,阻力就小,电流容易通过。
- 电流不爱走“油路”: 相反,脂肪组织含水分少,对电流的阻力就大,电流不容易通过。脂肪有点像电流的“绝缘体”。

当电流通过你的身体时,仪器会精确测量电流遇到的电阻大小。
- 如果测出来的电阻值比较大,说明电流在身体里走得比较“费劲”,这意味着身体里脂肪组织相对较多(因为脂肪阻挡电流),或者水分含量相对较少。
- 如果测出来的电阻值比较小,说明电流走得比较“顺畅”,这意味着身体里肌肉等水分含量高的组织相对较多,脂肪组织相对较少。
光知道电阻大小还不够。仪器还需要结合你提供的一些基础信息,才能进行估算:
- 你的身高: 电流在身体里流过的距离和身高有关。
- 你的体重: 这是计算各种成分比例的基础。
- 你的性别: 男性和女性的身体成分天然存在差异(比如脂肪分布比例)。
- 你的年龄: 不同年龄阶段,身体成分也会变化。
- 身体总水分: 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。
- 脂肪量: 身体里脂肪组织的总重量。
- 肌肉量(或去脂体重): 主要是肌肉、骨骼、器官等不含脂肪组织的重量。
- 体脂百分比: 脂肪量占总体重的比例。
- 有些高级仪器还能估算骨矿物质含量、基础代谢率等。
你可能会发现,早上测和晚上测,运动前测和运动后测,喝水前测和喝水后测,结果会有差异。这很正常,因为:
- 身体水分状态在变: 喝水、出汗、排尿都会显著改变身体的水分含量,而水分直接影响电阻值。比如刚运动完大量出汗后,身体水分减少,测出来的电阻可能变大,仪器可能因此估算出体脂率暂时升高。
- 测量状态要一致: 为了结果有可比性,建议在相似状态下测量,比如都是早上起床后、空腹、上厕所之后。
人体成分分析仪就像一个小小的“检测站”。它向你身体发送一股微弱的安全电流,测量电流遇到的阻力(电阻)。然后,结合你的身高、体重、性别、年龄,利用预设的科学计算模型,来估算你身体里水分、脂肪、肌肉等主要成分的大致比例。它是一个方便的工具,能帮助你了解身体组成的变化趋势,但要知道它测出来的是估算值,不是绝对精确的医学测量结果。保持测量条件相对一致,得到的趋势变化才更有参考价值。